官媒批賣假貨 拼多多成「騙」多多

即時中國

發布時間: 2018/11/01 12:03

分享:

分享:

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報道,內地電商拼多多在美股上市以來,有關假貨、山寨的質疑聲愈演愈烈,竟成「騙」多多,國家有關部門調查正調查其傍名牌、賣假貨等問題。分析人士認為,拼多多的崛起,顯露出三四線城市及鄉鎮消費市場的蠻荒狀態,證明低價優質產品有市場,但若想走得更遠必須直面自身問題,可以通過自建品牌或投資生態鏈企業,確保貨源優質、低價。

傍名牌 「立日」扮「立白」

報道指出,近日調研發現,法律不完善、監管手段滯後、違法成本低,導致拼多多等電商平台涉嫌售假。拼多多平台「套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是標題誤導,低價吸引點擊;二是偷換概念,例如一款寫的是閃充充電器,實際是普通充電器;三是傍名牌,如與「立白」洗衣液類似的「立日」洗衣液。

據武漢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市共接到拼多多平台投訴舉報16宗,主要是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商標侵權、宣傳虛假等;寧波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中心截至今年7月31日,接到與拼多多有關的投訴共451條。

江西師範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主任顏三忠認為,假貨氾濫的根源在於購買人群收入相對較低,在三四線城市及廣大鄉鎮地區,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不足,價格成為選擇商品的硬性標準。

三四線、鄉鎮消費未成熟 低價優質市場大

有關人士認為,拼多多的快速發展折射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發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尤其是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市場消費需求的層次性與不均衡性日益凸顯,群眾對低價優質產品的需求是存在的,市場規模很大。

顏三忠認為,低價並不等於假貨,像拼多多這類企業亟待轉型升級。要走出假貨和劣質商品怪圈,中國法律要加大對製假、售假行為的懲罰力度,並加快電子商務法立法,和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國內有些侵權人被多次處罰,仍有利可圖,相關法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應加大。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